公元7世紀,吐蕃松贊干布時期,吞彌·桑布扎于邏些魯熱崗(今拉薩市尼木縣吞巴鎮(zhèn)),融大唐香道和藏醫(yī)藥文化發(fā)明了藏香;1300多年來,尼木人凈心守護古老傳承,世代研學制香技藝,傳承至今;現在,尼木藏香的裊裊香氣飄散在藏地的每個角落,悠遠醇厚,律動起伏。
香,靈動高貴而又樸實無華;玄妙深邃而又平易近人。它陪伴著中華民族的歷代英賢走過了幾千年的滄桑風雨,走出了華夏文明光耀世界的燦爛歷程,逐漸形成了中國代代相傳、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——香道。
在早期,香多作為祛病養(yǎng)生之用。從中醫(yī)角度來說,焚香屬于外治法中的氣味療法,制香所用的原料,絕大多數是草本類的芳香藥物,燃燒發(fā)出的氣味,具有凝氣安神、養(yǎng)生保健、殺菌消毒等功效。放眼當今,可作為藥用的香不勝枚舉,而其中歷經千年卻依舊按照古老配方手工制作的藥香,則當屬尼木藏香為佳。
尼木縣作為藏香之源,經千年的歷史沉淀,傳承下來的藏香配方多達百余種,其藥用價值歷久彌新。其中提神醒腦、安神靜心、益腎元氣、健脾化濕、預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這幾種配方在如今市場上較為常見。并且藏香作為藏醫(yī)藥學的一個分支,其藥用功效也在許多藏醫(yī)藥學著作中被得以記載。
偉大的藏醫(yī)藥學家宇妥·云丹貢布受前人研究之啟發(fā),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,撰著了藏醫(yī)藥學巨著《四部醫(yī)典》,其中詳細記述了醫(yī)療、藥物、配方和有關藏香的配制、原料、加工工藝及其功效,尤其是分析了各種具有香氣的藥物和植物等煙熏和外敷的方法,形成了后世藏醫(yī)藥學廣泛使用的“熏療法”。藏香的藥用功效逐漸被挖掘并受到重視。
公元十八世紀,藏醫(yī)學家第瑪·格西丹增平措著述的藥物學經典論著《晶珠本草》中,也記載了關于尼木等地藏香的配方、制作方法,并且從藏醫(yī)藥學角度再次定性定位了制作藏香的礦物、植物、藥物原料,更加明確了藏香的藥用價值。
但若談歷史、溯香源,就不得不提起一位西藏的偉大歷史人物——吞彌·桑布扎。
相傳,真正的藏香是由吐蕃七賢之一的吞彌·桑布扎于公元7世紀前后發(fā)明。據資料記載,在吐蕃時期,松贊干布曾派出16名青年才俊到天竺游學,但最后只有吞彌·桑布扎學成歸來。返鄉(xiāng)后,他以梵文字母為基礎,結合藏語的特點,發(fā)明了藏文字。又見鄉(xiāng)鄰飽受疫病頻發(fā)、缺醫(yī)少藥之苦,遂將文成公主帶來的大唐香道和藏醫(yī)藥文化相結合,發(fā)明了藏香。他還利用家鄉(xiāng)吞曲河得天獨厚的水勢和豐富的水力資源,因地制宜發(fā)明了純木質藏香加工機械——水磨,并且毫無保留地將制香技術傳授給尼木縣的父老鄉(xiāng)親。
尼木縣吞巴鎮(zhèn)作為吞彌·桑布扎的故鄉(xiāng),又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,因此,尼木縣成為了西藏最大的手工藏香生產地,所產“水磨藏香”被公認為藏香的根,其藏香生產的歷史最為悠久。
如今,潺潺的吞曲河畔,村莊安寧祥和,傳承千年技藝的藏香散發(fā)出悠悠香氣在這里世代縈繞。河邊300多座水磨自然分布,以水為天然動力磨制藏香原材料??茖W知識水磨巧用,造就了尼木藏香的獨特,奠定了藏香的根基。它所展示的手工技藝和風格,凝聚了自然與科學合一的思想觀念,表現出濃郁的特色文化氣息?!耙环饺耍磺?,一駕水車”,看似簡單的“水磨藏香”,卻蘊含了千年文化,成為了跨越1300多年的世代傳承和尼木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尼木藏香,是中國香文化中的巧臻明珠,無時無刻散發(fā)著屬于尼木的“香韻”,連接著藏地與世界。無論域外塵世如何喧囂,1300多年的滄海桑田都未曾改變它的初衷,至今代代傳承。
摘豆寇,搗沉香,松柏作泥花作塵。千百年來,尼木的百姓祉護于雪山水之潔、陽光之凈、溫度濕度之宜、松木之醇、虔誠之紅、水車之韻、秘制配方之奇、手藝之精,成就了尼木藏香的持久之香、圣潔之美,聞名遐邇。
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
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協議授權,禁止建立鏡像
制作單位: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:西藏自治區(qū)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:850000
備案號: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: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(jié)目制作許可證:(藏)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