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是誰發(fā)明了“沒苦硬吃”這個詞,倒是言簡意賅、直白易懂。不過眼下,這一詞語似乎成了指責他人的有力武器,有時更像是某種為懶惰開脫的擋箭牌。
平心而論,生活中確實有很多“沒苦硬吃”的現象。一件事明明可以輕松做完,卻非要自找麻煩刻意拗個費勁的造型;明明有更舒服的生活方式,非要整天苦著一張臉怨天怨地……這種“硬吃的苦”確實讓人難以理解,當事人也有改變一下的必要。不過,若動不動拿“沒苦硬吃”說事,且什么都往這上邊靠,也不見得就是“人間清醒”。
比如很多情形下,“沒苦硬吃”被用來指責父母長輩過于節(jié)儉。但也要看到,老一輩是從物質匱乏年代走過來的,確有“吃糠咽菜”的經歷。即便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了,很多人還是靠“攢”來獲得安全感,這種習慣是由生活背景決定的。況且,節(jié)約本身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正是因為惜物惜福,幾十年下來由小流匯成江海,家庭乃至國家才有了豐厚的積淀。與之相反,年輕人是在物質不斷豐裕的環(huán)境下成長起來的,這決定了年輕人有更開放豁達的心態(tài),也更傾向于享受當下。這不,還常有人用“沒福硬享”來調侃自己。
以輕松方式化解代際差異帶來的觀念分歧,當然無可厚非,可也要注意把握尺度。勤勤懇懇工作,認認真真生活,縱然可能免不了遇到坎坷困難,但還是踏實堅持、絕不“擺爛”,這樣積極向上的態(tài)度,不是一句“沒苦硬吃”就能定義的。特別是當“沒苦硬吃”總體上是為了更多人好,這種犧牲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的,不能成為被鄙夷或嘲諷的對象。至于享受一種舒適輕松的生活,當然是人們應有的權利,更是整個社會發(fā)展的目標。但和“沒苦硬吃”一樣,也不能走向極端。超前消費,掙一個花倆,造成信用透支,這種“福”還是別享了吧!
“沒苦硬吃”和“沒福硬享”只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,只要不過分,其實都沒問題。但這之間需要互相理解,千萬別讓詞語的濫用消弭了理性的溝通。(李秋河)
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
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,未經協議授權,禁止建立鏡像
制作單位: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:西藏自治區(qū)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:850000
備案號: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: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(jié)目制作許可證:(藏)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